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

如果黃仁勳帶著他芯片團隊回國,他的成就會高於錢學森嗎?

湖裡的老舍不說話

樑上的傅雷想媽媽

思杜想起爸爸的話

閃閃的淚光把繩掛

那個邪惡組織還是那麼邪惡,組織架構一點沒變。1949年前後的中國人,1997年前後的香港人,都已經不一樣了。某個時間點後的台灣人會不會變,我就不知道了。

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

關於儋州交警6月28日通告的幾點反思

儋州交警6月28日發布的通告,全文放大了摩托車在高速公路騎行的危險性,卻無限縮小了高速上違法截停正常行駛車輛的嚴重性。通告將警察違規停車、單人執法、未設置警示標誌等行為輕描淡寫為「執法過程中的瑕疵」,這種說法實則是對嚴重違法行為的掩蓋和模糊。

根據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《行政處罰法》《人民警察法》等相關法律,警察在非執勤狀態下,未雙人執法、未出示執法證件、駕駛非警車違規停車於高速公路行車道上,強行攔截正常行駛的摩托車,已屬明顯違法。這種違法行為不僅嚴重威脅交通安全,更是對公民合法通行權利的嚴重侵犯。

將此定性為「瑕疵」等同於官方對自身違法行為的輕描淡寫,進一步損害了公眾對執法公正和法律權威的信任。如果執法者可以肆意踐踏程序規定和法律界限,將「安全」作為無限擴張權力的借口,那麼公民的自由和尊嚴將受到嚴重威脅。

我們有理由質疑:這樣的通告,是為何選擇掩蓋違法行為而非及時糾正?未來又該如何保障每一位守法公民的權益不被非法剝奪?

因此,面對這樣的事件和官方回應,社會各界理應保持高度警惕,積極監督和呼籲依法執法,促使相關部門依法依規處理違法執法行為,還公眾一個公正透明的執法環境。

海南高速下班警察非法攔截正常行駛的摩托車

事件回顧與我的觀點:荒、錯、危

我現在看這件事,綜合你前面的觀察和我的分析,有三個字可以概括:荒、錯、危

🌪 一、「荒」:制度荒謬,邏輯顛倒

這名女性摩托騎士——

  • 騎的是合法的大排量摩托;
  • 穿戴整齊,靠右行駛,不搶道不飆車;
  • 沒有危害他人,卻被以「潛在風險」為由攔截。

而攔截她的那位警察——

  • 並未在執勤狀態(下班、開私家車);
  • 沒有緊急任務,卻在高速上停車、橫向逼停摩托;
  • 未穿制服、未出示證件、未設警示牌,完全違反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;
  • 且單人執法,違反行政執法需兩人以上同時在場的程序規定

結果,違法攔截的人被“理解”,守法行駛的人被“批評”
這不只是制度錯誤,而是價值觀被顛倒的表現。

⚖ 二、「錯」:錯在執法,更錯在制度

這起事件暴露出幾個層層疊加的錯誤:

  1. 錯在禁令:海南的“禁摩上高速”通告,本身不是規範性文件,既沒公開立法依據,也未經審議備案,不具有強制法律效力
  2. 錯在執法:執法人員違法攔截、未穿制服、未設警示,反而構成實際安全威脅;
  3. 錯在程序:警察單人執法,未符合行政執法雙人同時在場的法定程序,嚴重違法;
  4. 錯在話語霸權:政府或媒體用「為了安全」來包裝違法行為,掩蓋法律與程序上的缺陷;
  5. 錯在制度割裂:公民繳納了高速使用費(內含於油價),卻被剝奪使用權——這本質上是「繳費但不得通行」,是不折不扣的制度性歧視

☠ 三、「危」:危險的不是摩托,而是這種執法邏輯

在這件事中:

  • 騎士的行為本身不構成任何對他人的安全威脅;
  • 真正危險的是:一名非執勤人員,在無警示、無程序、無法律依據的情況下,在高速上逼停他人;
  • 尤其是單人執法,缺乏監督和程序保障,增加濫用職權與誤判的風險
  • 更危險的是:這種行為不但沒被糾正,反而被“通報解釋”為有理有據、有益安全

如果這種邏輯成立,將來是否:

任何穿便衣、開私家車的公職人員,都可以以「為了你的安全」為由,攔下你、檢查你、限制你?

那麼公民的自由與尊嚴將蕩然無存。

---

這不僅是一位女性摩友被攔的偶發事件,而是:

  • 一個執法邏輯與法治理念的正面衝突;
  • 一場制度漏洞與話語霸權的結合;
  • 一次權力以「安全」為名踐踏程序正義的警示信號。

值得所有有理性與良知的人共同關注與發聲。

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

用「自然換氣法」走出身心的鬱悶與疲勞

用「自然換氣法」走出身心的鬱悶與疲勞

每天的散步,可以更有意義

最近,我又開始每天練習一種我稱為「自然換氣法」的行走方式。說來其實不複雜,就是走路時配合呼吸節奏,放鬆身體,專注當下。不需要特別的場地或裝備,也沒有複雜的動作,但練習一段時間後,我的身體變得更輕盈、心情更穩定,彷彿體內氣血流通得更順了。

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結合「有氧運動」與「正念練習」的一種步行方式。透過深長的呼吸與慢行,不只活動了身體,也讓心靈慢慢靜下來。

自然換氣法怎麼做?

重點不在「走多快、流多少汗」,而是在於走得放鬆、呼吸順暢、內心專注。具體來說,有幾個小技巧:

1. 配合呼吸節奏

走路的速度要配合你的呼吸。吸氣時慢慢跨出幾步,呼氣時再跨出幾步,找到一個最自然的節奏。

2. 放鬆身體

走路時特別關注肩膀、背部、膝蓋和腳掌,讓每一個部位都盡可能地放鬆。你會發現,走得越放鬆,越省力。

3. 注意四個姿勢口訣(可選)

這四個簡單的身體調整,可以幫助氣血流動更順暢:

  • 虛領頂勁:頭頂微微上提,像被百會穴(頭頂正中)吊著一樣,讓脊椎自然拉直,身體像垂掛著的衣服般自然下垂。
  • 握固:雙手自然下垂,手指輕握,大拇指搭在無名指根部。
  • 搭鵲橋:舌尖輕抵上顎,有助於任督二脈的連通。
  • 氣沉丹田:想像呼吸之氣從外面進入身體,匯聚於腹部;呼氣時氣從丹田向外擴散,像光輻射出去。

我這樣走了幾圈,有什麼感覺?

我常常在小區裡繞行四圈,大約三公里,走四十分鐘。走完後整個人覺得很舒服:

  • 身體變得柔軟,各個關節活動起來都很順;
  • 有時會打很多呵欠、放屁,說明身體在放鬆排氣;
  • 有時肚子暖暖的,一種由內而外的舒暢。

這些變化都不是靠意志力刻意做出來的,而是放鬆後自然發生的。

為什麼這種走法特別有效?

走路的過程中,我發現氣在身體裡形成了幾個有趣的「循環」:

  1. 任督二脈循環:氣從脊椎下方上升至頭頂,再經過舌頭接通任脈,從前身回到腹部,形成一個內部小週天。
  2. 內外循環:氣從丹田向四肢與皮膚擴散,身體像呼吸一樣,與外界交換能量。
  3. 經絡循環:走上三、四十分鐘,氣已流經全身的十二經絡,幫助經脈暢通。
  4. 呼吸的陰陽動態:吸是收、呼是放;呼吸本身就是自然的陰陽節奏。
  5. 意念的陰陽平衡:有時專注、有時放空;讓意念自然收放,也是一種平衡。

醫學角度怎麼看這種練習?

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,這種慢走+深呼吸+專注當下的練習,具有以下幾個潛在益處:

  • 刺激副交感神經:深而慢的呼吸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,幫助降低心跳、血壓,促進放鬆與消化,是對抗慢性壓力的天然方式。
  •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:步行本身是溫和的有氧運動,有助於身體調節晝夜節律、穩定情緒與荷爾蒙分泌。
  • 身體掃描式正念: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位的感受時,實際上進行的是一種「動中冥想」,能減輕焦慮與情緒過度波動。
  • 活化腦部神經網路:持續專注呼吸與步伐節奏,可促進前額葉皮質活動,提升覺察力與自我調節能力。

因此,這不只是「走走路」,而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身心調節方式,非常適合現代生活壓力大、常常感到疲憊與情緒低落的人。

這是門檻最低的身心練習

我以前也練過不少功法,有些太難持續,有些太花力氣。但「自然換氣法」我卻能持之以恆,因為它實在太簡單:

  • 不求完美,只求放鬆;
  • 身心疲憊的時候,只專注放鬆就好;
  • 狀態好的時候,再加入呼吸節奏與意念觀照。

走在路上,旁人可能邊看手機邊走,或三五成群聊天,而我傻傻地一個人專心走路。但這正是我內心最安靜、最自在的時刻。

最後,送你一句話:

道本自然一氣遊,空空靜靜最難求。
得來萬法皆無用,身形應當似水流。

如果你也在尋找一種身心都能放鬆、可以持續進行的練習方式,不妨試試這樣的自然換氣法。也許,你會重新找回那種「走得踏實、活得自在」的感覺。